昨天去看了這部片"World Trade Center"
 
 
 
說實在的,和預期中很不一樣,
所以今天上網看了一下一些網友的討論,蠻兩極的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和預告不一樣
雖然我沒看過預告,但是我也一直以為這是一部在講英勇的警察救人的故事
但是其實是講兩個警察被救的過程…
也許是因為被預期所害,所以看完後我直覺是"不夠大氣"
後來想想,也許這片本來就不是一部災難英雄片
或許正確一點說,我覺得這是一部小品
主要是講"愛與勇氣"     (海報上是寫一則勇氣與存活的真實故事)
只是這個小品發生的背景是在一個很大的世界事件罷了~
 
不過在看的過程及看完後,我都有不少的疑惑浮上來
我也會陷入一般人的觀點想說"其他的罹難者呢?明明就還有一堆人也在石堆下啊…
或是醫院的wall上貼著一張又一張的"missing"海報
每一張的背後都是一個心碎的家庭…
"不公平…為什麼沒有講其他人的故事?"
但是我們都被過太過大氣的片名騙了
這部片其實就是兩個警察的親身故事
既然他們不是救人的警察,而是被救,當然我們看到的就小多了…
所以,如果不預期太多,這部片倒也是有感人的地方
 
例如他們被救出來的過程
動員了幾百個人,只為了救兩個警察…
可是在這樣嚴重的災難下,似乎每個能活下來的生命都顯得更加珍貴了
於是看到那些人要下去救他們時,還要先跟旁邊的人交待遺言
"跟我的家人說我愛他們"
因為他有可能就這樣死了…
(其實這樣的精神跟一開始尼可拉斯凱吉(JONH)他們衝進去救人的精神很像
然後我心裡又不免不平…"明明有那麼多人也冒著生命危險在救人…只是主角不是他們…"唉~這是傳記電影啦…)
或是當JOHN被救出來的時候
導演的手法很特別,像是把人從棺材裡拉上來一樣,
有許多的手伸出來,有許多的臉一一的出現在眼前
這些都是救人的英雄,每個臉上都是黑的,都是汗水
可是臉上都展現出看見生命獲救的喜悅…當時我覺得很感動…我想他們也是
 
其實如果真的要由這部片去發想別的東西,又會有太多想法了…
例如,這部片是某一個觀點,
是一個國家遭受恐怖主義後,受難的英雄被援救的過程
(說實在,他們兩個也沒救到人就被困了…我不曉得該不該叫他們英雄…還在疑惑中…)
可是如果去想為什麼會有恐怖攻擊,就不免想到美國在中東的戰爭…
如果把角度轉一下,
變成中東的人民在一陣一陣的爆炸聲中,又失去了一個親人,又失去了一個小孩…
這時候,那些美國人還會是英雄嗎????
 
這時不免想到以前大學時,學傳播理論之類的東西時
老師都會說,
美國的大英雄主義就是透過一部一部的好萊塢電影來對全世界洗腦
知道這個論點後就比較不會被洗腦了…
我對於所有在戰爭中、在恐怖主義中失去生命或受難的人有一樣的憐憫
我也同情蓋達組織和賓拉登…(但我不支持恐怖主義)
 
不過不要想太遠的話,他就只是一部電影~不要自己加上太多的政治色彩…
 
不過我還蠻喜歡藍祖蔚的影評
有興趣的看看後,可以決定要不要去看這一部電影~
 
生命裡充滿了選擇,工作,求學都要選擇,站在電影看板前,利用有限的空檔選看一部作品,同樣是選擇。在創作的世界中,選擇決定了美學,決定了品味。

看到奧利佛.史東的名字,是我選擇《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的唯一理由,看他選擇用什麼樣的角度和手法來拍攝這樣一部世人皆知的故事題材,也同樣是我的好奇。

史東的選擇是:廢墟中的英雄主義。

2001年的911事件後,從世貿中心的廢墟遺址中一共只救出了二十人,《世貿中心》的故事重點集中在第十八位和十九位救出的紐約市港務警局警員威爾.荷曼諾(麥可.貝納Michael Peña飾演)及約翰.麥克拉克林巡佐(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飾演)身上。

事實上,911事件當天,巡佐一共帶領了四位隊員進入世貿中心,還沒上樓,就已經榻樓了,等到巡佐清醒過來時,瓦礫中只剩兩位隊員了,其中唯一可以移動身體的卻在救援荷曼諾時被二度落石擊中殞命。《世貿中心》的劇情線索分成三線進行,分別是荷曼諾和巡佐兩人困居地層下的掙扎、求生和對話的過程;以及他們家人共同等待佳音的煎熬及折磨;以及發現他們蹤跡的海軍陸戰隊員身上。

史東的第一個選擇是:只集中探討獲救者的家屬反應。

史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曾經表示:「《世貿中心》沒打算成為一部政治影片,我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為什麼一部試圖接近歷史的作品,卻只將焦點集中在兩家人身上?911事件死難了兩千多人,消防隊員和警察的死傷何等慘重,在淚水和哭嚎聲中,為什麼只介紹這兩家人?

答案是戲劇需求,答案是唯有如此,才能突顯廢墟中的英雄主義。

911事件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訴說,差別就在於選擇。同樣探索困境中的勇氣,《聯航93》選擇的是以對比手法呈現所有罹難者和家屬在最後通話時刻的心情,把集體的悲哀昇華成為殞命前的決志拚鬥;《世貿中心》避開了千萬顆破碎的心,只選擇荷曼諾和巡佐兩家,其實是因為別人除了淚水與悲傷,很難有其他焦點;他們歷經錐心折磨,終於得見陽光,他們的苦難,其實就是百折不撓,充滿希望的英雄主義。

電影片長129分鐘,其中至少有90分鐘,尼可拉斯.凱吉和麥可.貝納都是「躺」著演戲,他們只能靠對話相互激勵求生意志,特別是引述《魔鬼女大兵(G.I. Jane)
》中黛咪.摩兒的那句名言:「痛苦是你的朋友…當你受重傷時,痛苦會讓你清醒和憤怒(Pain is your friend… when you are seriously injured, it will keep you awake and angry)。」不但讓人看到了電影可以做為人生素材的藍本(一部電影引述另一部電影的對話來建構自己的神話),也在平凡的對話中見証了人生最堅強的生存意志。

但也正因為奧利佛.史東選擇了極長的時間和空間篇幅來描寫他們在廢墟中的煎熬,這樣的美學手法,使得觀眾必需要熬過同樣是90分鐘的煎熬與等待,才能看到陽光,這樣的煎熬等待有其必要性,因為唯有如此,最後的雲破月來,才能讓人有「不經一般寒徹骨,那有梅花撲鼻香」的感同身受;但也正因為漫長,讓觀眾不是覺得不耐,就是會因而沈沈睡而去。

以前很愛灑狗血的奧利佛.史東這回的美學態度是很冷靜、低調的,家屬的煎熬與口不擇言,都是壓力下的自然反應,很少過量的扭曲處理。比較露骨的煽情戲是在急診室中,那位黑人婦女懊惱痛哭的戲,一切只因為她日前燒了晚餐,擔任電梯管理員的孩子卻不知珍惜,害她只能把菜倒掉,因此把孩子痛罵了一頓,如果時光能夠重來,她一定不罵,因為她只想好好把孩子摟進懷中,這是動人的真情告白,是面對失去的親情時分,最真誠的懺悔告解,也是全片中唯一觸碰到的罹難者家屬的戲,一滴淚水,在全片終了前慢慢暈染開來,節制,讓重點突破的淚水,有了更強猛的力道。

至於向上帝祈禱後,就換回海軍陸戰隊軍裝,進入災區搜救的士兵Dave Karnes則是另一種美國極右派精神的表現,他相信美國已經進入戰爭狀態,所以救人之後,又立刻從軍,參加了對伊拉克的作戰,史東用這樣一個角色的決志心情,說明了美國右派的復仇信念,也是極其鮮明的政治主張了。

但是,對於期待戲劇高潮的觀眾而言,面對史東90多分鐘的煎熬折磨後,看到每救出一人,現場的人們鼓掌歡呼的神情,你就是會動容,那時候,政治立場的是非對錯一點都不重要了,回到人的立場,回到人性本位,一個生命的獲救是何等讓人歡呼的喜悅,因為堅持而獲救,是挫敗中的英雄,憑藉大勇來救人,則是汗水中的英雄(每人下廢墟前都要交代遺言的情操),廢墟中的英雄主義避開了政治是非的論戰,回到人性層次,用英雄來包裝來溫潤受創的人心。

坦白說,奧利佛.史東選擇的不過是另類的煽情手法,冷靜壓抑讓他的美學變得鮮明,但是他的選擇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電影工匠包裝美國英雄主義的計算方程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逃龜 的頭像
    蔡逃龜

    蔡逃龜=菜子

    蔡逃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